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4篇
  免费   451篇
  国内免费   804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290篇
地质学   3101篇
海洋学   10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68篇
自然地理   13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138篇
  2017年   197篇
  2016年   231篇
  2015年   155篇
  2014年   162篇
  2013年   184篇
  2012年   178篇
  2011年   160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78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198篇
  2006年   161篇
  2005年   169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119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7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941.
Data supporting relevant Late Cretaceous–Early Eocene sinistral displacement along the Giudicarie fault zone and a minor Neogene dextral displacement along the Periadriatic lineament are discussed. The pre-Adamello structural belt is present only in the internal Lombardy zone, located W of the Adamello massif. This belt is unknown in the Dolomites and surrounding areas located to the E of the Giudicarie lineament. Upper Cretaceous–Early Eocene thick syntectonic Flysch deposits of Lombardy and Giudicarie are well preserved along the southern and eastern border of the pre-Adamello belt (S-vergent Alpine orogen). Towards the E, in the Dolomites and in the Carnic Alps and external Dinarides, only incomplete remnants of Flysch deposits, Aptian–Albian and Turonian–Maastrichtian in age, are present. They can be considered as equivalent to those of Lombardy and Giudicarie formerly in connection to each other along the N-Giudicarie corridor. To the S, the syntectonic Flysch deposits are laterally replaced by the calcareous red pelagites of the Scaglia Rossa and by the carbonate shelf deposits of the Friuli (to the E) and Bagnolo (to the S) carbonate platforms. The different location in the southern structural accretion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opposite blocks (the Dolomites versus the pre-Adamello belt) can be related to the Cretaceous–Eocene convergence. In this frame, the N-Giudicarie fault has been considered as part of a former transfer zone, which produced the sinistral lateral displacement of the Southern Alps front for an amount of some 50 km. During the Late Eocene to Early Oligocene the transfer zone was mostly sealed by the Paleogene Adamello batholith. Oligocene to Neogene compressional evolution inverted the N-Giudicarie fault into a backthrust of the Austroalpine units over the South-Alpine chain.  相似文献   
942.
西藏定日贡扎上白垩统锶同位素曲线及年代地层划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根据从西藏定日贡扎上白垩统剖面中未经蚀变的海相碳酸盐样品中获得的50个锶同位素测试数据建立了对应于地层厚度的锶同位素演化曲线,与W.H.Burke等(1982)对应于地质年代建立的锶同位素曲线的同时代部分进行了对比,两条曲线极为相似,显示了地质历史中古海洋中的锶同位素组成具有全球一致的演化规律,为定日贡扎上白垩统剖面的年代地层划分提供了依据,同时还讨论了定日贡扎地区晚白垩世地层划分对比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43.
赣闽粤地区早、中侏罗世构造地层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中国东南部浙闽赣湘粤地区侏罗纪以来的沉积地层和赣闽粤一带的早侏罗世—中侏罗世的地层特征和沉积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赣闽粤地区为东南高西北低的古地理格局,沉积环境差异明显;2)中侏罗世时受古太平洋板块在日本一带俯冲作用的影响,中国东南部发生了构造转换,构造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动,以再一次的挤压隆升和山前快速堆积为特征,并使区域地层和构造格局从原先的近东西方向展布变成北东方向,尤以南岭东段的武夷山西部表现最明显,使早侏罗世的山地范围朝西北方向扩展,但是在南岭地区的闽西—赣南—粤北一带则以陆内裂谷和双峰式火山作用为特征,其成因可能与其深部动力学背景密切相关;3)从中侏罗世开始,在古太平洋板块强烈俯冲作用下,研究区逐步发生了从古亚洲—特提斯构造体制向古太平洋构造体制的转换,早白垩世已经完成这一构造转换,原先的近东西向构造域已经基本被北东向构造域所取代。中侏罗世是构造体制转换的重要时期,转换位置可能在南岭东段。  相似文献   
944.
大庆探区外围盆地中、新生代地层对比及四大勘探层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庆外围盆地的区域对比与组合规律研究,对于揭示东北中、新生代盆地演化规律和拓展油气开发思路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岩性特征、古生物化石组合、同位素等资料,对大庆探区外围盆地中、新生代地层进行了对比,总结了地层发育的宏观规律,提出了中—上侏罗统、下白垩统、上白垩统和古近系四大勘探层系,为大庆探区外围盆地进一步的沉积、构造演化及石油地质研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45.
藏南聂拉木县、岗巴县的古错-岗巴盆地呈东西向展布,位于北喜马拉雅构造分区。早白垩世沉积以碎屑物质为主,其黑色页岩主要集中于下白垩统古错四组、古错五组和东山组。黑色页岩沉积物颗粒微细,以泥质、粘土质组分为主,砂/泥比值低,局部夹有海底扇沉积的细砂岩、粉砂岩等韵律层,富含菱铁矿、钙质结核,少见菊石等生物化石。其沉积环境应为相变缓慢、水体低能且较为特殊(受火山活动影响)的海相还原环境。黑色页岩中的粘土质所反映出的稀土配分模式与玄武岩标准模式极为接近,显示出当时的沉积可能伴随有火山活动及基性物质的介入。综合地质特征显示出本区下白垩统黑色页岩厚度巨大,构造简单,具有较好的成烃条件,虽然有机质成熟度较高,但黑色页岩仍是未来本区油气资源潜力评价中值得重视的积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46.
上白垩统竟柱山组为一套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的粗碎屑岩,间夹由英安岩、安山岩、石英粗安岩和流纹岩组成的中酸性火山岩。火山岩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与碎屑岩均呈整合接触关系。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竟柱山组火山岩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是挤压背景下地壳增厚熔融的产物。竟柱山组沉积-火山岩的形成环境揭示了比如盆地的性质在晚白垩世已由弧后盆地转换为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947.
笔者在西藏班公错-怒江结合带中段南缘嘎色地区的一套缺少化石依据的地层中,发现有孔虫Mesorbitolinasp.等化石,地层时代确定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层位应归属沙木罗组上部。该套地层地质时代的确定,对研究沙木罗组的沉积相,重塑古地理环境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8.
胶东半岛早白垩世地壳隆升剥蚀及其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地壳大规模的隆升剥蚀通常是重大地质事件的响应,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总结了胶东半岛中生代燕山期不同阶段的花岗岩侵位和金矿形成深度并以此估算了胶东半岛地壳隆升-剥蚀的厚度。结果表明胶东半岛在中生代旱白垩世140—110Ma期间,地壳隆升-剥蚀厚约7km,而从早白垩末期至今的110Ma以来,地壳隆升一剥蚀厚度不足4km。这表明胶东半岛早白垩世140—110Ma期间曾发生了一次重大地质事件,从而导致了胶东半岛整体快速隆升和剥蚀。该事件与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的峰期时限耦合,应是岩石圈减薄的深部动力学过程的浅部响应。隆升-剥蚀的深部过程可能与该区造山加厚地壳的拆沉有关,同时还伴有因古太平洋斜向加速俯冲所引起的地幔上涌共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49.
从浙东、闽东南的早白垩世“双峰式火山岩”和“复合岩体”中选择了有代表性的玄武岩和角闪辉长岩,分离出钛-磁铁矿,进行Re—Os同位素分析。角闪辉长岩的γos(130Ma)为-83.7~ -47.1,其(^187 Os/^188 Os)。过低,为0.0667和0.0205。这低得不合理的(^187 Os/^188 Os)i表明成岩之后Re-Os体系可能受到扰动,某些地质过程导致外加Re的进入,使岩石的^187 Re/^188 Os比值偏高、(^187 Os/^188 Os);及γOs(t)值偏低。玄武岩的γOs(130Ma)=21.4—267.8,其(^187 Os/^188 Os)。为0.1531~0.4639。Re—Os、Sm—Nd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早白垩世玄武岩浆不是来自富集地幔,而是来自亏损的地幔源区,在其演化过程中经受了地壳岩石和熔体的混染。晚中生代时期,东南沿海“大陆弧”下的地幔可能不是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具有亏损特性,因而是软流圈地幔。  相似文献   
950.
红山铜多金属矿床位于滇西北中甸红山一带,其一直被认为是印支期夕卡岩型矿床。新的研究结果表明红山矿区存在两个成矿系统:1与印支期石英二长斑岩有关的夕卡岩型铜多金属成矿系统,其典型矿床是与石榴子石夕卡岩伴生的含铜磁铁矿体与磁黄铁矿体;2与花岗斑岩有关的斑岩型Cu-Mo-Pb-Zn成矿系统,其包括地表喷溢沉积成因的含铁钙硅质岩、可能为流体通道相的Cu-Mo多金属石英网脉与大脉、充填于岩溶洞穴中的层状Pb-Zn矿体、花岗斑岩内部的浸染状Cu-Mo矿化、及岩体外接触带夕卡岩型多金属矿床。含矿石英脉6个辉钼矿样品Re-Os模式年龄介于75.46~78.46Ma之间,等时线年龄为77Ma,红山矿区花岗斑岩型Cu-Mo矿床形成时代为晚白垩世。红山矿区晚白垩世花岗斑岩及其伴生斑岩型Cu-Mo矿床和大规模流体活动是滇西地区晚白垩世区域构造-流体-成矿体系的一部分,其形成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有关,据此可推断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作用及其伴生的大规模成矿作用在77Ma就已开始。红山矿区晚白垩世斑岩型Cu-Mo矿床成矿系统的厘定对于斑岩型矿床成矿流体结构模型和区域成矿与构造学的研究具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